記者眼丨那些擁抱變化的老教授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邱苑婷 日期: 2020-05-07

六七十歲的老教授都能坦然擁抱變化,我們還有什么可固執(zhí)的?

一連幾天,進入工作狀態(tài)前,我都會習慣性打開一間直播自習室。

屏幕很干凈,一小盆加水的玻璃綠植,加濕器白煙氤氳,只有白噪音和敲擊鍵盤的聲音。這篇稿子正是配著這樣的白噪音完成的。我莫名感到某種心安,是許多人同時在圖書館的那種心靜,你知道有人正陪著你,不管Ta在世界的哪個角落。

某一瞬間,我似乎觸摸到了這個選題的意義。在操作之前,我好奇,為什么有人會把自己每天自習的枯燥過程拿來直播,又有誰看呢?然而當你真正成為那個語境中的參與者,你才會知道,原來直播自習背后的動機如此簡單——真正的學習從未改變,它本質上是一個學習互助監(jiān)督小組,只不過被搬到了線上。

這個選題最初誕生于一句年輕人間常流傳的玩笑話,“我竟然在B站搞學習!”這個文化觀察的出發(fā)點來自一家平臺,似有給人宣傳之嫌,但實際是因為,要談青年文化的變遷和更新,就幾乎不可能逃開對B站的觀察與講述。B站早已不只是“B站”,正如抖音快手也不只是“抖音快手”,在大多數(shù)語境下,它們不僅是一個網(wǎng)站或平臺的代稱,更是一個平臺所承載和代表的群體文化縮影。而在青年亞文化的領域,在A站(Acfun)悄然落寞之后,B站逐漸成為了幾乎沒有競品的一家獨秀,甚至成為了年輕人之間的某種暗號。也是透過這個窗口,你可以看到當下全面生動的青年亞文化縮影。

當娛樂起家的平臺介入知識付費領域,變化發(fā)生了,可真正有意與前代產(chǎn)品主動拉開距離、主動反思二手知識弊病的平臺,依然不那么多。我愿意去講述這個知識付費暗涌的新潮里活潑的那些力量,在我看來,他們不是哪個公司或平臺的代表,而是一種青年的發(fā)聲,代表著年輕一代職場人面對商業(yè)規(guī)則的強勢立場。我也因此不愿過多去講述那些走老路、走容易的路的平臺和人,他們依舊用討巧的方式吸睛且吸金,但正如我一直所持的觀點,“聽來的知識是要不得的。”

這句話是采訪時戴建業(yè)老師說的。編輯建平看到這句話后疑惑:所以聽戴老師的課,得到的是要不得的?

“得到的是樂趣嘛?!蔽一厮?。他說那他們都挺明白的。

實際上,他們不僅明白,而且心態(tài)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開放。趙崢老師已經(jīng)七十多歲,是那種看稿、改稿都要打印出來手寫的老派學者,可依然對青年人的網(wǎng)站有著各種真誠的好奇。采訪結束整整一天后,他還特意發(fā)信息給我,說希望我在稿子里強調一下,他對這種做法很贊賞。他的希望,無非是多點幾盞燈。

戴建業(yè)老師更夸張,他把自己入駐抖音、今日頭條、B站、百家號的文章都發(fā)給我們參考,文詞之間充溢著與廣大網(wǎng)友交流的喜悅。和戴老師說話,你的音調不自覺會提高兩個八度——他語調里洋溢的激情會讓你感到,你絕不能辜負對方的熱切。也是用同樣的好奇,他耐心聽我解釋什么是B站、什么是彈幕,說要認真選擇幾個好的平臺錄制課程——以前他總覺得著書立說才是正事,不過現(xiàn)在,他的想法開始變了,甚至會說出諸如“短視頻是視頻中的絕句”這樣的話。

六七十歲的老教授都能坦然擁抱變化,我們還有什么可固執(zhí)的?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
出版時間:2024年09月16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