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圖片故事】寂靜的海洋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文/本刊記者 杜強 日期: 2018-01-03

?6月8日“世界海洋日”即將到來,環(huán)保人士等到了每年一度的難得機會,平日里,海洋環(huán)境保護的緊迫性顯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。

(點擊圖片查看圖集)


68日“世界海洋日”即將到來,環(huán)保人士等到了每年一度的難得機會,平日里,海洋環(huán)境保護的緊迫性顯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。

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,人們在報章上幾乎看不到“環(huán)境保護”一詞,直到1962年,美國人蕾切爾·卡遜在她的著作《寂靜的春天》里描繪出這樣一幅圖景:由于農藥(DDT)的濫用,人類失去了遍布鄉(xiāng)野的鳥類、蜜蜂和蝴蝶,造就出一個寂靜而恐怖的世界。

從蕾切爾開始,環(huán)保意識才逐漸在這顆藍色星球上萌生和壯大,然而,逼仄的政治和利益格局令該事業(yè)一直步履維艱,尤其海洋環(huán)境保護,形勢依舊嚴峻。用“寂靜的海洋”來描述當前因過度捕撈而陷入荒涼邊緣的中國近海,絲毫不為過——相比于海上原油泄漏、工業(yè)污染等話題,過度捕撈甚至很少進入公眾視野。

根據《中國漁業(yè)統(tǒng)計年鑒》,從1998年開始,黃渤海的漁獲量開始出現零增長和負增長,多數經濟魚類已經不能形成漁汛。以渤海為例,1959年主要經濟魚類單位網產達138.8千克,到1998年就已經下降近90%,漁獲量僅為11.18千克每網,近些年更是每況愈下。上世紀50年代中國著名的四大漁場(渤海漁場、舟山漁場、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)已經名不副實。

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,中國沿海的捕撈漁船從最初的小型木帆船,發(fā)展到上千馬力的鋼制機動拖網漁船,數量和規(guī)模不斷擴張。目前在中國三萬兩千公里的海岸線上,遍布著約28萬艘各式捕撈漁船。雖然漁業(yè)部門規(guī)定,出海捕魚應使用直徑超過3.9厘米的漁網,但普遍使用的漁網直徑不足1厘米,被稱為“掃地窮”、“絕戶網”,所過之處,兩三厘米的小魚也一并捕獲,粉碎后被用作養(yǎng)殖飼料。還有部分漁民進行著違法的電魚、炸魚、毒魚活動。

海洋過度捕撈堪稱最典型的“公地悲劇”,廣闊的海洋向所有人類敞開著,每位漁民都清楚過度捕撈的危害,但在經濟理性的驅動下,每個人都對事態(tài)惡化無能為力。剛剛返回漁港的船老大會指著一筐硬幣大小的小鯧魚說“自己也不忍心捕”,可在為期3個月的休漁期結束后,又加入出海隊伍,唯恐落后于人。媒體報道說,每年休漁期結束后,廣東漁場恢復的魚群又會在3天之內被捕撈一空。

近海漁業(yè)資源大幅下降后,遠洋漁業(yè)逐漸成了 “香饃饃”,但根據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統(tǒng)計,全球范圍內85%的經濟魚種已陷入過度捕撈,超過1400種魚類瀕臨滅絕,最受歡迎的金槍魚每年消費量410萬噸,超出可持續(xù)漁獲量8.7倍,南方藍鰭金槍魚成年魚數量在40年間下跌85%,已被列為“極度瀕?!?。更緊要的在于,人們尚無法預料某種魚類滅絕會給海洋生態(tài)鏈帶來何種損害。除了生態(tài)問題,漁業(yè)資源枯竭還帶來了廣泛的經濟、社會甚至安全問題,在亞丁灣漁場,各國遠洋漁船的過度捕撈對索馬里漁民的生計造成毀滅性打擊,一定程度促成了該地的海盜泛濫。

 為防止海洋過度捕撈,國際社會已經合作多年,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的190余個締約國共同決定,在2020年前對全球10%的海洋和近岸海域實施有效管理,以防止過度捕撈。近20年來,締約國中國的海洋保護區(qū)面積實現了增長,但至今仍只有1.9%左右的海域劃為保護區(qū),相比其他發(fā)展中國家,巴西為16%、俄羅斯10%、南非6.5%,中國仍任重道遠。今年528日,東海漁場進入休漁期之前召開工作會議,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甚至用了“對子孫負責、對歷史負責,拯救東海漁場”的嚴厲措辭。

漁民基數龐大、政策執(zhí)行乏力,均造成目前的過度捕撈困境,然而事實上,過度捕撈絕非可以一禁了之。在各個沿海省份,中國政府實施了鼓勵漁民轉產轉業(yè)的政策,但四五十歲的漁民已喪失了進入其他勞動力市場的機會,他們告訴媒體,“沒什么手藝,找不到好的門路,只能捕子孫魚、吃子孫飯?!?/span>

過度捕撈作為復雜的經濟和社會議題,沒有人能在朝夕之間找出解決之道,可是,同樣沒有人知道海洋留給人類的時間有多少。也許有朝一日人類會意識到,最恐怖的世界并非充滿了糾紛和尖叫、爆炸與咆哮,而只是一片寂靜。

網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
出版時間:2024年09月16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