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記 | 街市日月長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文 / 一把青 日期: 2018-01-03

有生活就要有街市,來來往往的都是努力過好每一個平凡日子的普通人,外面的世界日日新鮮,而在街市,總能找到恒久的歸屬感。

香港

Hongkong

住在大圍的時候,最百逛不膩的就是大圍街市。

街市和菜市場相比,一樣,又不一樣。六七點鐘開市,晴朗的天氣里,能遙望獅子山。賣上海包點的鋪子,籠屜上冒著熱氣,散發(fā)著面粉混雜肉味的濃香;蔬菜批發(fā)商還在進貨,大箱大箱的茄子玉米生菜堆在街邊的人行道上;各色水果被分裝在小筐里,12塊4個的橙子,或是40塊兩磅的櫻桃,穿著背心的男人站在一旁幫忙稱重,曬得黝黑,不用喇叭也能吆喝得中氣十足;就連街市里的西餅鋪似乎都與超市連鎖店里的不一樣,玻璃柜子頂上,早早亮起黃色的小燈泡,把面包照得油油亮亮,光顧的大多是街坊熟客,相互間熱情招呼,一副親密無間的樣子。

買菜送蔥姜蒜,已經(jīng)成為習慣。碰上老板是個不茍言笑的中年人,接過錢來不由分說便往袋子里塞進一把,再沉默地把零頭抹掉;若是個話多的女老板,就能忙里偷閑地聊上兩句,從今日的芥蘭特別靚,到新聞里報道的飲用水含鉛風波,迎來送往,再笑容滿面地與下一位顧客攀談,同樣的話題聊幾遍也不厭倦。斬叉燒油雞的小販則忙碌許多,客人自動排出一條隊伍,眼巴巴地看著他手起刀落,淋上鹵汁再用油紙包住燒味,折成方方正正的一小包,整套動作一氣呵成,像是某種表演性質(zhì)的儀式。

不僅有生鮮,街市里還有各色熟食。常見賣生滾粥的,熬煮的機器在廚房后方隆隆作響,端上桌來的粥千變?nèi)f化,魚腩、魚骨、鯪魚球、豬肉丸、粉腸、豬肚、豬肝、豬心、雞肉、牛肉、皮蛋,配上油條,香港叫“油炸鬼”。街市里的“油炸鬼”倒真是比外面的胖大不少,一件件排好了壘在門口,穿西裝的上班族坐在老舊的桌椅旁呼哧呼哧吃早餐,也不會感覺違和,倒有飽滿充實的幸福感。

到了晚上,大牌檔也都開了。三五好友呼朋引伴,叫上幾碟小炒,相熟的老板端著杯啤酒,笑容滿面,一張張臺寒暄,觥籌交錯,簡直是人間煙火的真實寫照。港人特別愛強調(diào),此“大牌檔”非彼“大排檔”,其歷史可追溯到二戰(zhàn)后期,政府為照顧因戰(zhàn)殉職公務員的家屬,特別發(fā)出牌照允許他們在路邊經(jīng)營食店,幾十年來發(fā)展出西餐、日本料理、泰國菜甚至燕鮑翅,不變的是價廉物美,一直廣受歡迎。

后來搬去九龍灣,街角的牛頭角街市規(guī)模更大,足有兩層樓高,攤位也自然更讓人大開眼界一些。除了各色食物雜貨,還有做美容生意的小店偏居一隅,可以種睫毛、紋眉,更有只在早期電視劇中見過的絞面開臉。這是一種去除臉上汗毛的古法,據(jù)說連座位的方向也有講究,只能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,手上拿著兩條棉線的老板娘屏息凝神一絲不茍,服務的對象也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女人,生意談不上興隆,但面前的椅子是空不下來的。

旁邊還有西裝鋪甚至壽衣紙扎鋪,不同式樣的襯衫樣板、花花綠綠的布料和金銀元寶雜亂地堆在一起,賣音像制品的鋪子飄飄然播放著老歌,一個攤位連著一個攤位,生與死就這樣彼此纏夾,鬧哄哄的人潮每日經(jīng)過,好像也沒覺得這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。

香港樂團my little airport有一首《牛頭角青年》,歌中唱“再過春天,再過秋天,這里都不曾改變”,說的是牛頭角,也可算作所有街市的寫照。有生活就要有街市,來來往往的都是努力過好每一個平凡日子的普通人,外面的世界日日新鮮,而在街市,總能找到恒久的歸屬感。

詩曰:“渴飲饑食無別事,寒來向火暖乘涼”,就這樣度過一天又一天,街市日月長。
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
出版時間:2024年09月16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