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孔 | 赫爾穆特·科爾 我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文 趙靈敏 日期: 2018-01-03

科爾的人生以高開低走的方式落幕,德國 《明鏡》 周刊以“黑色巨人”稱呼他,也算是恰如其分

6月16日,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·科爾(Helmut Kohl)去世,享年87歲。二戰(zhàn)結束至今,德國共產生了8位總理,科爾是第6位,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,在他擔任總理的16年里,德國結束了二戰(zhàn)以來的分裂局面,實現(xiàn)了和平統(tǒng)一;簽署了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》,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了決定性進展??茽栠€替德國發(fā)掘和培養(yǎng)了新一代領導人默克爾。這些功勞,讓科爾在位時備受贊譽,有“戰(zhàn)后俾斯麥”之稱。而政治獻金丑聞和家庭的悲劇,則讓他在下臺后備嘗痛苦和凄涼。但無論如何,正如科爾自己說的,他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,必將名垂史冊。

科爾出身草根,媒體對其濃重的德國南部鄉(xiāng)下口音和糟糕的外語水平的嘲弄,貫穿了他全部的政治生涯。但這并不妨礙他創(chuàng)造了德國政壇的一系列第一:29歲成為最年輕的議員,35歲成為最年輕的州議會黨團主席,39歲成為聯(lián)邦德國最年輕的州長,43歲出任基督教民主聯(lián)盟主席,并先后3次當選該聯(lián)盟主席。52歲又成為聯(lián)邦德國最年輕的總理,此后5次連任,在位16年,是戰(zhàn)后德國在位時間最久的總理。

二戰(zhàn)之后,戰(zhàn)敗的德國分裂為聯(lián)盟德國和民主德國兩部分,并分別被納入北約和華約兩大對抗的軍事集團,被美國和蘇聯(lián)領導,1961年開始修筑的柏林墻更是將柏林也分為東西兩部分。

對德意志民族來說,這是自1871年俾斯麥完成德國統(tǒng)一后最低潮的時刻,而且這樣的狀態(tài)一下子就持續(xù)了40年之久。伴隨著東歐劇變的開始,象征德國分裂的柏林墻倒塌,時任聯(lián)邦德國總理的科爾意識到了歷史機遇的眷顧,在其后的11個月里逐一說服了美、英、法等西方盟友和在東德有駐軍的蘇聯(lián),對德國的統(tǒng)一開了綠燈。

科爾的政治才華在德國統(tǒng)一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,1990年10月3日,東西德終于統(tǒng)一為一個國家,這是德意志民族歷史性的時刻,站在勃蘭登堡門前的科爾,達到了個人聲望的頂點。

科爾的另一項歷史性功勛,是說服德國人放棄了本國貨幣馬克,并推動當時歐共體的12個成員國于1992年12月在荷蘭小鎮(zhèn)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劃時代的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》,單一經濟功能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轉變?yōu)榻⒘苏温?lián)盟和經濟與貨幣聯(lián)盟的歐洲聯(lián)盟,這是歐洲一體化決定性的一步。

僅僅二十幾年前,那時的歐洲人對一體化的美好前景還是深信不疑的,他們從二戰(zhàn)的廢墟中走來,深深明白團結協(xié)作的重要性,因此力求示范一種通過平等協(xié)商達致和而不同境界的范例。但債務危機在2009年的不期而至瓦解了這種樂觀主義情緒,它不僅表現(xiàn)為經濟上似乎填不滿的窟窿,更表現(xiàn)為以希臘為代表的“窮歐洲”和以德國為代表的“富歐洲”之間在心理上的漸行漸遠??茽枮榇藨n心忡忡,他在2014年出版的《憂心歐洲:我的呼吁》一書中反復提醒人們:歐洲一體化決定著歐洲的未來。

而不管其他人是否聽得進去,“科爾的女孩”默克爾聽懂了,近年來,她一直在巨大的壓力下踐行著科爾對歐洲一體化的信仰和承諾。但當1999年科爾的政治獻金丑聞曝光后,默克爾還是不得不和他劃清了界限。丑聞的細節(jié)實在駭人聽聞:德國戰(zhàn)后法律嚴禁出售武器給非北約組織成員國,也不得賣軍備給動亂地區(qū)國家,但由德國軍火商施賴伯穿針引線,德國秘密賣軍備給沙特,沙特為此給科爾所在政黨基民盟提供政治獻金;德國政府出售東部某煉油廠給法國一家國有企業(yè),時任法國總統(tǒng)密特朗和科爾促成了這項大交易,其中有4000萬美元下落不明,部分可能轉入基民盟秘密帳戶。而科爾至死也沒有說出那些政治獻金的最終去向。

丑聞的曝光讓他眾叛親離。他的第一任妻子也在2001年因不堪疾病折磨而自殺,兒子華特指責父親對家庭漠不關心,“娶的是政治而不是我母親”,宣布與其斷絕父子關系??茽柕娜松愿唛_低走的方式落幕,德國《明鏡》周刊以“黑色巨人”稱呼他,也算是恰如其分。

網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
出版時間:2024年09月16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