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(shù)家丨馬丁·舍勒 所有照片都是謊言,但你可以靠得更近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周秭沫 日期: 2019-10-30

拍比爾·克林頓時,他倆在小音響演奏的是什么音樂上爭論不休??肆诸D直視馬丁,下巴朝上,沒有笑容。在一瞬間,一張肖像照就成了,那是一張屬于政治家的威嚴(yán)面孔

特約撰稿? 周秭沫 / 編輯? 周建平? rwzkjpz@163.com

頭圖:上海攝影藝術(shù)中心提供

?

包容

剝離攝影師這一身份,51歲的德國男人馬丁·舍勒還是一個九歲孩子的父親,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,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年人。如果條件允許,他還想擁有一家自己的餐館?,F(xiàn)在,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肖像攝影師之一,他拍政治家、明星、企業(yè)家,也拍邊緣群體,他的活動空間不受約束,遍布全球。今年9月是他第三次來到中國,應(yīng)攝影家劉香成邀請在上海舉辦了中國首展,在短暫的四天停留中與中國觀眾進行了一次現(xiàn)場交流。

他常年留著臟辮,這是上世紀(jì)中后期德國朋克小子的典型裝扮。他身形高大,體態(tài)良好,英語流利,能在展會現(xiàn)場與大家無障礙溝通。

但他不是一開始就這樣。他出生并成長于德國,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度過了青少年時光。直到高中畢業(yè),馬丁只會德語這門母語,對攝影一無所知,對未來一無所知。上大學(xué)后,馬丁常常不去上課,在離老家393公里外的法蘭克福,白天他是一位硬化癥病人的護工,晚上在餐廳當(dāng)酒保。他照顧那位病人,給他洗衣服喂飯,陪他度假。

1989年的某一天,朋友邀請21歲的馬丁一起申請柏林的攝影學(xué)校,共800人申請,只錄取40人,所以他不抱任何希望。那時,攝影師在他心里還是派對上的“偷窺者”,因為他們總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戲謔地拍下丑照。最后,馬丁被選中了,朋友卻落選了。

畢業(yè)后,馬丁想要發(fā)展自己的攝影事業(yè)。他先是到巴黎進行短暫的試水。落地后,他發(fā)現(xiàn)那里的攝影圈、電影圈、文學(xué)圈相當(dāng)封閉,那兒的人也不喜歡外來客。他們說法語,馬丁說不熟練的英語,在人們講黑色笑話、發(fā)表政治評論時根本插不上嘴,他被排除在圈子之外。

1993年,馬丁來到美國尋找發(fā)展機會。在紐約,他找到了給攝影家安妮·萊博維茨做第二助理的工作。那時,在安妮身旁,他只負責(zé)打光,但也因此學(xué)到很多攝影知識,“光線是非常重要的,比如,我在拍一個年長女性的時候,我會用柔和的燈光去呈現(xiàn)她的面部線條?!?/p>

“只是成為一個攝影師,這已經(jīng)夠難的了?!奔~約是一座昂貴的城市,即便如此,它不會因為“你和我們不一樣”而把外來客掃出去,那里的生活是包容的、多元的。

但馬丁的經(jīng)濟十分困頓。每天早上,他會穿著滑冰鞋,等著家門口經(jīng)過的卡車,卡車一來,他抓著車尾巴順道去上班,以此省下大筆交通費用。他經(jīng)常交不起房租,只能回到老家生活一段時間,省錢又存錢后,再回來。

每個頂級攝影師都有強烈的個人風(fēng)格,馬丁采用的是極度迫近式、高度細節(jié)化的拍攝手法,只呈現(xiàn)人物的面孔。離開安妮后,馬丁用這種方式給所有的朋友照相,他將白色浴簾綁在下東區(qū)熟食店的窗戶上,給來來往往的人照相,他還喜歡邊拍邊和他們聊天,了解人們的人生。

馬丁最著名的幾個項目:Close(目前正在中國上海攝影藝術(shù)中心展出)、雙胞胎、女健身者、洛杉磯無家可歸者,全部是大頭照,都在相同的設(shè)置下拍攝,“洛杉磯無家可歸者”的拍攝裝置只是一個小小的可推動的棚屋,那種感覺有點像你在照一個要貼在簡歷上的證件照。他每次離人物都有四五英尺(1.2米到1.5米左右)遠的距離,采用長鏡頭以及中畫幅,確保人物的面部不會變形。他用一種叫KINO FLOS的熒光燈來凸顯人物面部的線條,這種燈泡主要被電影行業(yè)使用——他承認自己癡迷電影,最喜歡的相機仍是富士6X9,配置90毫米的鏡頭。

每個人都被以同種方式呈現(xiàn)出來了。閱人無數(shù)后,他對這種拍攝方式一點都不厭煩,在那一張張面孔背后,人們有著各自的人生,也都有缺陷。喬治·克魯尼和伍迪·艾倫的臉有點歪,茱莉亞·羅伯茨的皮膚不如蘭蔻廣告上細膩,洛杉磯無家可歸者的臉就更不用說了,因為缺少良好的生活條件,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不健康的印記,比如濕疹等皮膚病、雙頰極度不對稱、吸毒導(dǎo)致的面部塌陷等等。

?

直視每一個拍攝對象

馬丁從不對他的作品進行后期處理,最多只是在常規(guī)上調(diào)整對比度等,他讓人們的皺紋、疤痕、斑點、紅疹如實呈現(xiàn)出來。誠實是他的原則,他認為所有照片都具有迷惑性與欺騙性,人們的本性也是如此虛榮。

馬丁總是被要求為雜志拍攝封面,他明白這是單純的商業(yè)項目,但假如一位雇主要求把人物的腰圍修細,或是讓那些封面女郎看起來更有性魅力,他還是會直接拒絕。

在德國,馬丁懷念美國的快捷和幽默感;在美國,馬丁又會懷念德國的平等和社會福利,“人人有醫(yī)保,我們的教育是免費的,沒有戰(zhàn)爭,美國有些地方讓我覺得是個天坑”,他認為,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太嚴(yán)峻了,不管從哪個層面來說,“我們的落后都讓人羞恥”,這也是他開啟“洛杉磯無家可歸者”拍攝項目的動機。

毛孔、發(fā)質(zhì)、膚色,傲慢、決心、掙扎、放松,這些使每個人都不同,但卻又相似,馬丁總能抓到這些人物細膩的情感,站在這些照片前,他們的眼睛就這樣與你對視。馬丁可以直視自己的每一個拍攝對象,毫不膽怯也不輕視。

他成長在70年代,戰(zhàn)后陰影仍強有力地籠罩在德國社會上空,一切都是“反納粹”的,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反納粹的,孩子們在學(xué)校接受的教育是反納粹的,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和“反納粹”聯(lián)系起來。在這種歷史恥感中長大,馬丁心中沒有對英雄的崇拜——“這對我的事業(yè)很有幫助,我在拍攝名流的時候,可以要求他(她)配合我的拍攝?!?/p>

在拍攝時,他總是帶一個小小的音響,播放他覺得對方可能喜歡的音樂。在拍比爾·克林頓時,他倆在小音響演奏的是什么音樂上爭論不休??肆诸D直視馬丁,下巴朝上,沒有笑容。在一瞬間,一張肖像照就成了,那是一張屬于政治家的威嚴(yán)面孔。

對人們的好奇心是馬丁成為頂級攝影師的秘密。每當(dāng)開啟拍攝項目時,他就變成了一個觀察者和研究者。一張夾在書本內(nèi)頁的照片讓他了解到女性健美運動員這一群體,“為什么這些女性會想要自己看起來男性化?她們的動機是什么?”他不禁追問,并研究這一群體,沉浸其中。答案是讓人心碎的,成為女性健美者要忍受很多的痛苦和壓力,雖然只需付出很少的金錢,但要花大把的時間在訓(xùn)練上,參加健美比賽獲勝的話,可以得到數(shù)千美元,或以一種搶眼的方式出名,被大家討論,但也僅此而已。馬丁覺得這些女性又勇敢又讓人同情,她們經(jīng)常挨餓,神志不清,運動過度,只有薄薄的一層脂肪,體脂率在1%到3%之間,而正常的成年女性起碼要達到25%,低于10%就幾乎沒有懷孕的可能了。比賽前,她們還會服用瀉藥來脫水。她們認為這很純粹,而旁人覺得這很變態(tài)。這種極端的差異吸引了馬丁,整個拍攝項目一直持續(xù)了五年。

一次,《國家地理》雜志雇馬丁為一篇關(guān)于雙胞胎的文章拍攝配圖。在俄亥俄州溫斯堡的雙胞胎節(jié)日上,當(dāng)他的相機并排放在一起時,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樣了。接活之前,他還覺得雙胞胎的主題太過陳舊。在意識到“兩個相似的人竟可以如此不同”后,拍攝變得越來越迷人了。完成雜志的任務(wù)后,他延續(xù)了這個項目。

馬丁總是告訴年輕的攝影師,不要認為自己拍了很有名的作品后一切就結(jié)束了。每個攝影師所能達到的程度都應(yīng)該是“和你的最后一張照片一樣好”,一個攝影師可以拍十張很好的照片,人們會覺得這家伙簡直是個天才,因為那完全符合人們的期望,但如果你拍了兩張壞的照片,一切都沒救了。

這一點,他是在和安妮·萊博維茨共事時領(lǐng)會到的。安妮從來不直接教助手做事,她甚至不在乎他們拍得好不好?!拔抑皇且恢笨粗保缓缶蛯W(xué)會了這一點,“如果沒有安妮,就沒有我今天的事業(yè)”,馬丁說道。

馬丁至今保留著德國國籍,常被歐美媒體形容為偉大的、杰出的、頂級的德籍?dāng)z影師?,F(xiàn)在,他已經(jīng)擁有獨立的攝影工作室,不需要每天抓著卡車去上班,也不用因為房租問題跑回德國打工攢錢再回來。他還是熱愛生活,熱愛烹飪,喜歡照顧家人。

在紐約,馬丁將自己的工作室和烹飪室規(guī)劃在同一建筑里。工作室的入口處懸掛著一幅神情緊繃的女性健美運動員的肖像,她凝視著來來往往的人,助手們呼喊著交代事宜,高跟鞋發(fā)出嗒嗒聲,實習(xí)生不小心把甜甜圈撒在了地上。馬丁坐在椅子上,腦海中想象:哪個人群還能挖掘一下?以及下一次怎樣才能比以前拍得更好。

?

?

?

“人與人比我們想承認的要相似得多”

人物周刊:你第一次來中國是什么時候?在不同時期來到中國,感受有什么不同?這一次有什么事讓你印象深刻嗎?

馬?。?/strong>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八年前,那次也在上海。兩年前,我在香港和深圳呆了一周。在中國,我總是和與我共事的人度過大部分時間,他們都是各個展覽中心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,所以,我對中國的印象大部分來自他們。

在這次行程中,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我遇見很多專業(yè)的年輕人,他們大多在美國學(xué)習(xí)和生活多年,且計劃搬回中國發(fā)展。26年前,當(dāng)我從德國搬到紐約時,美國還是充滿機會的國度。在全世界,紐約是那種能最大程度激勵和啟發(fā)人的地方,那種能量可以推著你每天向前走?,F(xiàn)在,我注意到中國的高薪工作比美國更多了。我想說時代變了。

人物周刊:在從事攝影前,你基本上是一位社會工作者。如果不從事攝影工作,有想過自己會做什么嗎?

馬?。?/strong>如果我不做攝影師的話,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會做什么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不是很自信,每當(dāng)我變老了一點,我對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多了。也許吧,我會是一個建筑師、工業(yè)設(shè)計師,或者自己開一家餐館。

人物周刊:這些年來,你對攝影師的身份特性的理解有什么變化嗎?你認為攝影在我們的社會中有怎樣的意義與功能?

馬丁:攝影家的性格與特質(zhì)是多變的,大部分取決于他們所屬的類別。舉個例子,比起體育攝影師來說,靜物攝影師應(yīng)該掌握更多的天賦與技能。能夠與人們很好地溝通,能夠讀到人們內(nèi)心的想法,這是一個肖像攝影師的核心與基本。請一定要在報道里強調(diào)——一個攝影師必須找到自己的性格特質(zhì),弄明白自己適合哪種類型的攝影工作,這樣一來,他們將更容易在專業(yè)上有所建樹。

(在意義與功能上),我希望我的工作盡力在不那么強勢的群體中產(chǎn)生共鳴與同理。

人物周刊:Close系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(fā),你如何形容你與被攝者之間的關(guān)系?其中是否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存在?

馬丁:平等看待每一個人,盡可能地貼近他們永遠是最好的做法,無論這個人流浪在街頭或是住在白宮。對我的每一個被拍者,我對他們表示同樣的尊重,我從來不會為得到一張效果很好的照片去討好任何人。

人物周刊:你拍過許多名流,也有“LA homeless”(洛杉磯無家可歸者),和這些人接觸,你覺得人和人之間本質(zhì)上有很大差異嗎?

馬?。?/strong>我想人與人比我們想承認的要相似得多。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特別的、獨一無二的、有自己獨到的思路,這有助于我們在社會中生存。但歸根結(jié)底,我認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、屬于人類本身的、有限的視界。在我們的內(nèi)心深處,這一點根本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
?

所有人都是虛榮的

人物周刊:那么在他們之中,有沒有一些人和你啟動拍攝前期待的完全不同?

馬?。?/strong>總的來說,我知道一個事實,那就是所有人都是虛榮的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(從事攝影)這些年來,我能看到的是人們自我意識的變化和形象管理上巨大的提升。人們太關(guān)注他們看起來怎么樣了,太關(guān)注外表了,如此一來,使我們攝影的創(chuàng)意性和創(chuàng)造性變得更難抵達。

人物周刊:還記得你第一次觸摸相機是什么時候嗎,那是什么感覺?

馬?。?/strong>那感覺——像是一個工具,其實,直到現(xiàn)在,我都這么認為。我想強調(diào)一下我不是那種技術(shù)癡迷者。

人物周刊:現(xiàn)在,你會給正面臨事業(yè)瓶頸的攝影師怎樣的建議?尤其是對年輕攝影師來說。

馬?。?/strong>對攝影師來說,我覺得永遠保持好奇心和一個開放的心態(tài)是很重要的。還有,保持童心吧!藝術(shù)時時刻刻都需要樂趣和一顆愛玩的心。

人物周刊:不少攝影師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,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是沒有清晰界限的,對你來說呢?你一般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?你會不會隨身攜帶相機?

馬?。?/strong>我不會隨身攜帶相機,攝影是我的工作和事業(yè)。我要強調(diào),我很享受我不工作的時間。家庭和朋友是我生活的重心,我還喜歡帆船運動、滑雪、潛水、攀巖等等……

伊隆·馬斯克和兒子們,加利福尼亞州,霍桑 圖/Martin Schoeller

人物周刊:目前為止,你在職業(yè)生涯中最自豪的時刻是?

馬?。?/strong>我希望那個時刻有一天能來!畢竟,人總是在每一次拍攝中不斷變得更好。

人物周刊:菲利普·哈爾斯曼曾說捕捉到人們的情感和本質(zhì)是他最想在照片中做到的事情,對你來說,你最想在照片中捕捉到什么?

馬?。?/strong>首先,我認為所有的照片都是謊言,它們從來都不能抓到人們的“靈魂”。但是你可以靠得更近,使照片看上去更加接近真相,那就是我一直想要抵達的。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
出版時間:2024年09月16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(zé)任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